三、如何练出太极拳内劲
太极拳又该如何从“静桩和动桩(拳架套路)”中求得水一样的“掤劲”?就让我们一起从“无极桩(浑元桩)和拳架套路”中以水为鉴,从“松紧”中悟“松”吧。
太极拳功夫的高深,应有太极拳内劲作支撑,即内劲的大小就好比水的深浅(能量),只有内劲强大了,功夫才可谓之高深,借力打力才能使用的更得心应手。西楚霸王项羽《垓下歌》就有“力拔山兮气盖世”,这暗示着“一力降十会”之句的可行性。力大者确能拔树推山,可力僵而钝,不能随机应变;劲却能灵活而善变,所以劲才是武术实战技击发挥中必备的强大后盾。“一劲破万招,无招胜有招”才是太极拳追求的真正内涵。如无内劲,太极拳练的再漂亮又何能发挥出防身自卫之技能?练了一辈子太极拳,却不知啥为劲,尤如唐三藏西天取经,空手而归。如光为健体养生而练,又有多少锻炼项目可供选择,所以要想练成太极拳功夫,务必先感悟出太极拳之“劲”为上。
太极劲是太极拳的内核,也是太极拳系列功法中的筑基功,就如建高楼大厦需要先打好楼座地基一样,根基不扎实,大厦又如何能稳固?又如树,要想树大叶茂,即得培育根基,根深才能叶茂。所以说,太极拳功夫得从筑基开始,即从“无极(浑元)桩”开源打造。有句话说的好:“欲知拳精髓,首由站桩起!”
太极拳的筑基功“无极(浑圆)桩”,需要练习者静心用意,呼吸自然,专为求得“松沉”内劲为宗旨,无需锻炼肌肉为目的,是一种为防身技击打下内劲基础的功法,更是一款通畅气血、醒脑益智、医疗健身、美容养颜、修生养性、延年益寿为一体的最佳武术运动项目。其形态,外形安逸静凝如入禅定,动作虽简单且枯燥,而身肌处于高度放松和心意集中为单一(紧密)思维状态,形松意紧合而为一,阴阳互渗调和,进入一种平衡和谐的聚炁(真气)增劲之忘我境界。人体阴阳平衡了,一切病魔会被拒之门外。桩功的训练还能使周身骨架筋经贯通,丹田炁充沛,气劲可顺达周身各个部位使炁贯周身(躯干内气血充盈,内劲膨胀),则称之为打通“劲路”,即桩功练到一定火候,丹田会温暖发热,气血交融,全身会感觉到轻舒愉悦,如水中漂荡,旷野闲庭。长期练习,既平衡了体内阴阳,疏通经络,培本补元,又能防止和治疗多种慢性病,久练则可增长首之虚灵劲、身之浑元劲、臂之掤撑劲、腿脚沉稳之根劲。民间亦有“人老腿脚先趋衰”一说,这说明不但是想练好太极拳功夫者需站桩筑根基,只求养生健体者也需巩固下盘练好腿脚,以防老来行走极易摔跌之弊。
《黄帝内经》对站桩有具体的论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骨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吸者,本是吸入清气反而为提为升(多为动势);呼者,本为呼出浊气反而为沉为合(多为定势)。中医认为人身以气血为核心,特别强调以气为根本,身体经络不畅,血弱流滞,则百病丛生。如何打通经络,使气血饱满充沛?其以意念为主导,在周身放松心神安逸恬静的状态下,使五脏六腑处于“休整调节”状态,随着运动的深入,呼吸的延绵深长,肺活量扩大,吸氧量增多,心肌供血改善,气血流动循环量渐进式增加,血管扩张,微血管枝叉增加,气血流注畅通于脉络经筋之间,手指等梢节也发麻发胀(充血旺盛),内实脏腑器官,外壮肌腱筋骨。只要持之以恒,炁会随之日趋充盈,血液流量更趋旺盛,内劲亦日渐强大矣。炁未能练于肌肤收敛进骨髓,则难柔顺通畅,亦难筑沉根基,内劲终难窥知。当功法进入“内动炁腾然”状态时(气功态),就会“水满自溢,气血涌动”,则可打通人体任督二脉、十二经络(阳经、阴经各六条)和微循环系统等,此时人体会产生强大的气场(如同电磁场),在意念旨麾下,可随意调动气血流注,如需稳定下盘,则气血自往下沉,由于经功法长期锻炼,脚板的微血管枝叉增加(似大树根枝柔须的增多和深入),则使气血流量下注更多(象水银柱一样),迫使脚板抓地,再加上此时人体产生的场能(气场)的变化如同磁铁磁场的“N· S”极性与脚底大地的极性磁场相异而融为一体(异性相吸),使人体下盘更加稳健。
要想从“无极桩”功中窥得内劲,须掌握正确的练功要领和方法,再加久久之功(持之以恒)的决心,才能真正认知和体悟“劲”在体内渐增的感受。笔者的拙著《如何站好“无极桩”》一文已发表在2016年《中华武术》第六期上,大家可前去寻找阅读,这里就不再作详细论述。
“其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力百倍。”据说其为苏东坡对练站桩功法的评价。武谚又云:“练拳先站三年桩”“万动不如一静,万练不如一站”“要把骨髓洗,先从站桩起”。更有陈伯先先师于《陈氏太极拳练习概要浅解》一文中述到:“静如山岳动如电,蓄若开弓发若箭。”练“无极桩”就是要练至“静如山岳”。外静内动,炁运经络间,使整个身心融入于气脉球囊之中,练就精神、体魄、肢梢间高度协调统一,练就浑元一“炁”。以此而证无极桩的练功宗旨为“静中求动,无中生有”,但必须要坚持不懈,才能从量变到质变而产生出强大的“内劲”,此为筑好自身根基秘要。可见太极拳筑基功夫“无极桩”的重要性。
但一切功法都不是他人教出来的,老师也只能给你指点迷津,使之少走弯路,最终还得全靠自己去刻苦磨砺与感悟体会,自身的功夫外人难见真谛。这犹如登山,山有好多条道,有前人开出的盘山道,有荆棘丛生之小道,亦有难以攀登的悬崖峭壁之险峰。而当师傅给你指引一条捷径,你还得自行爬上山才能到得顶峰,否则对人说“我知道如何走(攀、爬)了”,但没加以实际行动,光听师傅叙述山顶美景,却没能亲自登顶,这顶峰景色风光你能瞧的见?能有美(体)感吗?所以有句谚语说的好:“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这登山之道还得你亲自不屈不挠坚持到顶,站无极桩法亦是如此。近代大学者胡适先生就曾说:“禅宗大师从不肯轻易替学人去解说,只教学人自己去体会。”一语道出桩法的真经。
无极桩法大道至简,不必往复杂方面去想,只是为了舍去拙力换得内劲而已;思静为先以固下盘,一站到底沉劲即来。但练无极桩也必须遵规守则,按《如何站好“无极桩”》一文中的要求和要领去感悟,去修炼。持之以恒是任何功法都不可或缺的硬性指标,所以修炼无极桩贵在持恒,才能成就你的内功,决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再好的功法也与你无缘。洗涤浊气化却僵力,使人体素质由虚变强,身肢去僵转柔换得“内劲”,此为真经也。
“桩是静止的拳,拳是移动的桩;二者兼修,相得益彰。”由桩而拳,已进入带“气劲”练拳新阶段,太极拳功夫没有扎实的桩功做基础,可以说很难练出“劲”来。桩站对了,筋肉牵扯、骨骼支撑、五脏充盈,周身膨胀,气血灌注四肢梢节有膨胀紧绷之感,手指如韧性极大的钢钩,真正明白了“指如钢钩刺如刀,硬似铁掌粘如胶,见面似婴儿,举手难遁逃!”这时周身既有膨胀力,也有回缩力,回缩的力越大,则膨胀力也越大,这是否矛盾呢?“有矛盾,但又不矛盾!何也?这就如水,水分子聚积越多水就越深越紧密,其浮力、压强随之就越大,此如出一辙是也。”
太极拳肢体用劲运作就是在大脑中枢神经指挥中心下达命令,炁于丹田出发引起两胯互相转换带动腰旋转来带动肢体动作,即由丹田之炁下贯穿与腰、胯、膝、踝、脚,上行催迫于脊、肩、肘、腕、梢节(掌指)以意导气,以炁运身,节节贯穿,意到炁到劲到,完成抻拉关节间骨缝(骨缝间隙抻大,虽只是微米、纳米级或更微小缝隙的短距,长期锻炼拉抻却可增厚拉长腱韧)、拉伸经筋(使人体血液循环更流畅,感觉气血贯达四梢)可提高身肢关节的灵活性柔韧性,以增厚腱膜和增强骨密度(坚骨),故使出手之劲圆融饱满,柔和不僵而能变化莫测。有种说法叫十指连心,炁达指尖(末梢)一说,已证“炁行似九曲珠无微不至无有漏阙”,气血回流心室自然更快无滞,即整架势得以意导炁,炁运身躯,意到气血循经亦到,掤劲自到作用点矣。正如陈鑫先生所说,太极拳练的就是螺旋缠丝劲。太极拳这种外走螺旋内行缠绕(丝)的身肢放长运动,实以获取带沾黏味的“弹簧劲”。此为陈氏太极拳的一大特点。由于其拉伸运动中身肢并非是直线运动,而是如弹簧似的螺旋着抻展延伸,所以称其“弹簧劲”更为恰当。当然需循序渐进为宜,在持之以恒的肢缠体旋中,逐渐使体内气劲充足饱满,才能使习练者有效地调节自律神经,增强大脑皮质的健全,使运动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逐渐得到改善,同时增强人体的反应灵敏度,稳固身体重心,增强腿部支撑力。且当体内气劲流动所产生的精微成分受地球引力加互动磁场的作用下产生的灵动圆润“劲”,即桩功(静桩)所求内劲,继续经太极拳套路锻炼(动桩)以求巩固和增强“内劲”,使太极“内劲”更趋强大。
太极拳的劲,是一种内在的劲,外形不显横力,它不同於一般意义下靠肌肉伸缩所产生的力,而是指气血在体内像水银似的流动,沉着却不呆滞,轻灵而不飘浮,动静缓急,随心意运转,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太极拳在缠绕抻拉的运劲过程中,人体同时会产生一种磁(气)场顺肢体运作方向螺旋包裹在身肢周围,功夫越深者气场就越大,气圈范围亦越大,气劲传输速度越快,能做到意到、气到、劲到,实现节节贯穿。它锻炼的不是肌肉紧缩力,而是经筋伸展功。不同与一般练力作为功力基础的拳术,比如打直拳,这个力是将拳头捏紧使大小臂的肌肉相继紧缩而产生“臂力”,此时已消耗部分力量,这样打出去的拳锋冲击能量的威力会因此减小,这叫用力打拳。一般以锻炼刚劲的拳术都以锻炼肌肉力量为主,以肌肉发力见长,所以练西洋拳者臂肌背肌发达,练跆拳道者腿肌发达等。这种靠局部肌肉收缩(紧)而产生的力量,人们称之为拙力,此种用力方法会让人感觉些许疲累(提前产生能量消耗)。这好比家用的自来水,如果水管里没水,要用水时,要从离家几公里外自来水厂阀门打开,水从自来水厂慢慢流过来,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到达家里的水头龙,这犹如用力打拳,从发力至打到人有一段时间过程,每次发力都有一段时间间隔,呈断断续续。可咱们平时在家打开水龙头,水即刻就会哗哗地流淌出来,这是因为自来水厂提供了水源,早就由水池、水泵、水管、家住小区、加压泵,输送到家中水管储存着,水管中始终通畅且有压力存在,所以水龙头随时开启都能有水流出,水流如同高速运行,可达随需随用,瞬间到达,呈现了太极拳内劲绵绵不断、后发先至的效果。
也可以电喻来理解。当电力工人在架设电线杆拉电线时,都会在两杆之间用紧线器缓慢的将导线向两边延伸拉长,使两杆之间的导线逐渐收紧拉直,这就有点象我们运劲过程的抻拉经筋。我们知道,电路接通以前,金属导线中虽然各处都有自由电子的存在,但导线内并无电场,整个导线处于静电平衡状态,自由电子只做无规则的热运动而没有定向运动,当然导线中也没有电流。但当线路工程架设完工,线路就准备通电,操作工将电源刀闸(开关)合上接通电路(电线导电),电流流经导线会产生电场,在电场的作用下,推动自由电子做漂移运动形成电流。金属导体本身就存在着可以自由移动的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在热运动的基础上,逆着电场方向产生一个附加的定向速度,这个速度的平均值,称为漂移速度。通常情况下,其他金属导体中电子的漂移速度约为10-4米/秒,而金属中自由电子的平均热运动速度的大小为105米/秒,可见自由电子在电场作用下的定向漂移速度远小于平均热运动速度。而电场的传播速度却非常快,接近于光速 (30万公里/秒),既电子在导线中移动的速率本身很慢,但是电子运动而产生的电磁场的传播速率却是以光速一样的快捷。这同水龙头一打开水就流出来相似,并非自来水厂临时送出的水马上就输达家中龙头而出水一样。以上现象证明,先出的水并非是领着后来之水,而是后水催迫前水流动,即“后浪推前浪”是也。
以上论述否定了“梢节领劲”说。其实先辈们早有定论,“腰胯领劲”“腰为纛”“命意源头在腰隙”“气如车轮,腰似车轴”都证明“主宰于腰,以腰领劲,节节贯穿”的重要性。笔者经三十多年的太极拳研练体悟,不认同“梢节领劲”之说,而更肯定了先师之定论。原因是:梢节为末端,无有动力源,所以无法为领。这与将军领军打仗,前有派出的尖兵在前探路侦察。侦察兵在前探路就会先与敌兵队伍接触。但最前侦察兵强调是侦察,就不可能成为领军人物,率领大部队作战的还是后续部队的司令部指挥员。小股侦察兵虽行军于前侦察战情,发现情况便于机动应对,一不会暴露我方的大部队行动和战略意图,二可迅速将所探战情传递汇报给后方指挥中心,由指挥中心指挥员下达作战命令,前方部队再按指令参与作战行动。所以太极拳的劲路出击亦是如此,当大脑中枢神经(指挥部)发出指令,丹田气涌出(劲源发动),以腰领劲,由腰、脊、肩(催迫)、肘、腕、掌指(梢节),作用于敌方身躯(实击)。以懒扎衣动作(运劲方法)为例,金刚捣堆动作完成后接下一动作懒扎衣:以腰为轴使身微向左转(左胯走后弧重心移向右腿),右手由拳变掌,向左上方穿掌逆缠(掌心外翻),同步左手掌逆缠下按(掌心朝下);接动作二,两手在胸前上下划八字弧,左掌向上、向下,右掌向下、向上(各画半圈)最终使两手腕(左掌心朝下右掌心朝上)交叉于胸前,在双掌上下相合的同时腰身微转朝右(腰胯转换使重心移至左腿),提右腿向右开一大步(脚跟内侧着地脚尖微上翘里合)铲出,待右脚铲之适合位踏实后(双脚间负重分配大约三七开),身微左转,右掌随身体左转的同时螺旋向左推搡(寓意往右先往左),同步左胯走后八字弧将重心缓慢移至右腿(以腰际命门穴为轴心,使两腰肾的相互抽换来转变身体重心的虚实),然后左手叉腰,身体逐渐向右旋转(身体转向均以腰领劲),右手掌顺腰领劲旋转逆缠(掌运以小指领劲往掌背方向旋转)拉弧,使掌心向外随着身体右旋而向右拉开掤出,画立体之圆走、向上(向前)、向右、向下之弧线(手臂外走螺旋内裹缠丝),当右掌划至右膝前上方时,沉肩使手臂向身体侧旋转内裹至肘尖朝下(坠肘)与右膝相照相合,此时随身转动而挺起的后胯(左胯)放松下沉,使重心更往右腿推移的同时左脚(气劲)下行经涌泉入地融合于地气,并借大地之“托力”,气劲借势反弹螺旋上升经腿、腰、胯回射丹田,与全身聚沉丹田之气融合成“炁”由丹田重新分配“气劲”,一股“炁”经命门输至背(脊)而渗与骨隨膏肓(据说为药力难达之处,以真气贯之更有利于健康)而由背催肩,肩沉带动大臂逆缠旋转、坠肘带动小臂螺旋逆缠(整臂撑拉拧拔)向前伸展、手掌旋转成立掌。以上动作以身领手节节贯穿于右膝盖上方(肘与膝合),掌心劳宫虚含于足上方时(手与足合)掌根坐腕(瓦拢掌)吐劲(掌指向后掌背方向上翘掤起,指尖朝上,劲灌注于掌根、指肚)。此时,重心偏右半马步状,手臂为沉肩坠肘(内合),膝内裹使裆开圆成弧形,虚腿(左腿,亦称后腿)脚尖内扣,后胯(左胯)放松塌腰、屈膝圆裆、实腹(饱满)泛臀(尾闾指地)炁贴命门(炁往后膨撑),使身形回正(立身中正)含胸掤背,同步目光回转(原随右手中指旋注)平视前方而左顾右盼,炁沉丹田合住劲,使拳架定势八面支撑,完成了懒扎衣“中定”一势。如还不清楚,再以练剑的出剑招法为例,劲达剑尖而颤抖,但剑尖却并无劲源,劲是由练者身躯发出,以腰、脊、肩、肘、腕、掌(拳)、剑柄、剑身、剑尖颤栗(功深劲足者颤抖更为凌厉)。从上可以看出,在前走的并非就是领军人物,足以论证“梢节无法领劲”。
太极拳锻炼,为实现身肢放长产生螺旋缠丝劲力,以拉筋延长身肢,“松”为目的,紧是过程,既“紧”是从松(无序的松)中取得,而“松”(有序的松)又从“紧”中得到,最终达到“能松能紧,松紧互变”,所以“松”与“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太极拳要求下肢两腿的重心转换缓慢柔和,似如动桩在阴阳转换的肌群筋腱承重时差受到一定的磨练,逐渐下盘生根得以稳固。此时的内流气血柔缓不急却源源不断,运动热身虽汗流夹背,但却无气息急喘之弊。健康人生有“人老腿先衰”之说,腿部有劲力,则说明气血供求旺盛,人有活力也。太极拳套路很多,网络搜索应该找的到,选择适合自己的即可,拳不在多而在于精,精选一套足矣,这里不作详细论述。
在此强调需注意几个易被误解的要领。
⑴、松紧清静。“松”是指“体松、神松”(外示安逸),即肌肉和精神放松,而非经筋、意识的放松;而紧身弓屈肢炁浑元,亦称“抻筋拔骨”,既“筋炁”掤撑之态,筋拉长掤紧(非松),炁充实饱满(亦属“紧”),只有肌肉是“松弛”的。实乃“肌松、炁撑、筋紧”是也。“静”,为心神自然平静(神不外驰),既意识从心猿意马(多重杂念)的纷乱中集中(内固精神)为单一目标(如炁沉丹田),此法是“松”而非松,实为紧(聚焦)之“松”(松紧随机可变)也。
⑵、虚领顶劲:下颚微收,使头顶心偏后的百会穴向上轻虚领起(竖起正位),带动颈椎往上微拉升,使颈椎之间相连接的经筋韧带节节拉长抻紧,久之则连接颈椎之间的筋腱抻长,椎与椎之间的间距松的更开,此即“松从紧中来”也。
⑶、炁(此为真气非呼吸之气)沉丹田。我们对初学者主张与平时生活中一样的顺其自然呼吸法,拳论讲“在气则滞”。但随着功夫的深入,自然会形成逆腹式呼吸法,即意想炁沉入丹田使小腹放松撑圆而充实饱满(实腹而非收腹),并通过胸腔和腹腔之间的横隔膜一张一弛的上下升降运动来帮助和加深肺部气体呼吸的交换量(横隔膜呼吸法)。横隔膜张弛的过程亦在增强腹压(如同腹内按摩)。从人体解剖学上讲,头上顶使颈椎上拔,经筋拉紧,椎距抻(松)开;含胸拔背使背部掤圆,脊椎产生横相弧状拉扩与上下(顶头悬与尾闾指地)拉伸回缩的争力,亦即丹田充实下沉、尾骨微泛使腰椎下塌产生伸缩争力,如此,则使得从头到尾之颈、脊、腰椎间相连接筋韧腱膜(此处少肌肉)的上下拉伸,以强筋壮韧为之。
⑷、泛臀与敛臀:由于现代社会的文明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和谐,人们追求着健康生活、养生悟道,很多以实战技击为主的武术太极拳类运动项目也转向为强身健体,各养生气功大师们将气功吐呐之法融合于太极拳中,其理也多来至养生气功类论。先辈们早年练气功大多采用席地盘坐法(单或双盘腿),腿盘于身前,只有上半身端坐于地面或凳、椅、床、毯等之类的物件上,要求虚胸掤背上下相合,臀部自然内裹(敛),此时的重心落在会阴为中心的臀部,且气功讲究的是意守丹田而非炁沉丹田,所以无需泛臀。照搬气功理论容易,可将武术“无极浑元桩”也混迹于只顾养生概念的舒心练法就错了(专为养生练功者除外),毕竟“无极浑元桩”是为太极拳功夫筑稳根基的功法,是练内劲(掤劲)的,不是只为放松养心悦性的,桩与席地盘坐不划等号,“桩”增加了下肢的承载功能,其要旨有相通亦有所不同,如下颌内收使头顶虚虚领起(百会扶正,颈椎拉开),此与盘坐法一致(相同处);但站桩强调屈膝松胯、逆腹式呼吸法,这一如蹲坐的屈膝松胯,人体承重处落在双脚底涌泉穴连线之中心点(非臀部会阴处),所以此时的下颌内收使泥丸宫上领,百会已倾注于身前,应与双脚底涌泉穴的连线中间点垂于一线矣(非百会与会阴一线,相异处)。一些文章要求松胯却又强调敛臀,如“屈膝松胯敛臀”“小腹内收后贴命门”“敛臀将小腹托起”,其叙述矛盾重重,实为相互矛盾对立。试问:即松胯却又如何敛臀(如何做到其矛盾统一)?试问:敛臀内收何能松胯?托丹瘪腹(收腹)后贴命门又何能炁沉丹田?其实,松胯(来脉穴放松)已然使尾闾微泛矣,当然泛臀不是翘屁股,而是让腰椎乃保持内弯的自然状态(此处后弯绷腰椎间会受挤压而“紧”,内弯反而使腰椎间“松”开),这样尾骨也自然微泛(尾闾本是弯至向前,因后泛而使尾尖端指地),以协助下盘重心更趋稳固而已。如此一来,上顶虚领,下坐后泛,这样则可步入逆腹式呼吸状态,才能使炁沉至丹田而使丹田充实饱满,内气充沛自然向前后左右四面八方膨撑(如同灌足气的皮球,充实紧密才有膨撑),后膨之炁奔贴(紧靠)命门去也(炁撑命门),绝非有意将命门后顶(腰椎后撑易受挤压),腰椎应维持内弧弯屈的自然状态,非有意的强制性后绷拉直(特别是腰尖盘突出症者注意),切记切记。所以站无极桩应遵循百会与两涌泉连线中心点垂于一线之正确要领(盘腿练气功或养生者随意),则头顶蓝天百会穴吸入天之清气(阳),脚踏实地涌泉穴汲取地之磁气(阴),一呼(降)一吸(升)间将天地阴阳二气融汇(炁)于人体中心“丹田”聚合。天地人三才融和为一体,谓之“精气神”是也。切记,不能什么都望文生义。
关于太极拳的“泛臀”,笔者著有《小说陈式太极拳的“泛臀”》一文在《中华武术》2011年第4期上发表,此处不再细述。所谓敛臀,实为桩姿无敛臀一势,太极拳套路盘架时,有敛臀、泛臀两种状态,其定(降)势为炁沉丹田稳固下盘时应“泛臀”;起(升)势为提气上领身心灵动而“敛臀”(提气及闪战腾挪动作时才需合身裹臀);所谓“泛之沉稳,敛为轻灵”是也,习者细辩之。
通过上文证明,太极拳就是一种以矛盾中求统一的“拳”,它总是由阴阳两方面因素,求得矛盾之统一,为聚果成因(形)是也。
当然,太极拳要能达到防身自卫功夫,还必须训练太极拳所独创的推手功夫。前已叙述站“无极浑圆桩”和练“太极拳套路”只是为太极拳功夫打下根基和攒足内劲,虽已达“跟稳劲足”也只能算得上是有了点“知己功夫”而已,并非就能运用到防身技击实战中去。有了内劲能量,接下来就可增加过度到具有太极拳功夫特色的实战防身所必经之路“太极推手”的训练(知彼功夫)。
太极推手为太极拳功夫所独创(虽当下推手方法被其他拳种有所借鉴,在各类拳种功法中已是屡见不鲜),其有别于其他外家拳种那样的双人盘手(硬撞、硬打及用力推搡)的拳打脚踢近身摔等刚硬之法,“沾粘连随”“敷盖对吞”“着点即拿擒”“适手顺势化而摔”等技法的巧妙运用。其为别具匠心的实战风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 龚建新
请点击欣赏原版:2019年3月《中华武术》第3期 上半月刊